首页 >> 资讯

2023年推进垃圾分类,株洲定下这些“小目标”

2023-07-10 09:14:29来源:株洲新闻网

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/伍靖雯


【资料图】

家里如果有旧衣物要处理的,可以考虑等一等。因为再过不久,这些物品就近就能找到回收好去处。

日前,《株洲市2023年度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》(后简称《方案》)正式印发,明确年内,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0%以上,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

接下来,我市将如何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?又将如何推动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让市民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益处?记者就此采访、梳理。

接下来,我市将加快推动在各个社区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点。记者/伍靖雯 摄

建设社区回收站点

让垃圾“变废为宝”

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发展绿色产业、壮大循环经济。垃圾被称为“错配的资源”,精细的垃圾分类能降低回收成本,帮助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资源,进而实现物尽其用、变废为宝。

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回信,就强调:“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各方协同发力、精准施策、久久为功,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、主动作为。”

回到株洲,自2020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,目前我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6.1%,连续3年在全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荣居非省会城市第一名。

“但是,在可回收物再利用等方面,我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短板。”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可回收物,指的是生活垃圾中未经污染、适合回收循环利用的废物,主要包括废纸张、废金属、废布料等等。目前,我市虽然已经有可回收物分拣中心、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等投入运营,但前期缺少精细分类投放、收运,往往导致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,和其它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处理,没有实现循环利用价值最大化。

根据《方案》,接下来,我市将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生活垃圾收运“两网融合”体系建设,重点建立较为完善的可回收物处置体系。

具体来说,我市将按照每1000-2000户居民设置1个标准,加快推动在各个社区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点。各个回收站点可灵活采用连锁经营、“互联网+”等模式建设,最重要的就是好用、便利。

此外,我市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物逆向回收试点,建设线上线下的旧货市场和“跳蚤市场”,学校等单位也可设置书籍回收角。

根据《方案》,年内,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0%以上,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

年内,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90%以上。记者/伍靖雯 摄

城区日产生活垃圾超1500吨

多措并举推动源头减量

目前,株洲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约1540吨,且这个数字以8%的速度逐年递增,垃圾终端处置压力与日俱增。

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强化垃圾源头减量。

现在,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,曾经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一点点销声匿迹。比如餐饮店的一次性塑料饭盒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材料的打包盒;各大商超的购物袋,也更换成无纺布环保袋,或是可降解塑料袋。

不过,仍有一些商家基于降低成本或对相关规定不了解等原因,采购不可降解甚至“劣质”一次性餐具等用品,给消费者带来隐患。

根据《方案》,接下来,我市将围绕生活垃圾分类重点环节、重点场所和重点对象,加强常态化执法检查和曝光力度。

此外,我市还将结合塑料污染治理,加强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限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、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使用一次性杯具等方面的执法检查,强化垃圾减量和环保意识。

此外,我市还将加快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,推动垃圾分类“有法可依”。

从“新风尚”到“好习惯”

天元区垃圾分类正式运营

目前,株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“骨架”已立: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,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和支持率较高。接下来,就是如何让这项工作“血肉”丰满起来,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从“新风尚”变成居民日常生活的“好习惯”。

根据《方案》,年内,天元区要实现全区垃圾分类运营,芦淞区、荷塘区、石峰区和渌口区完成100%的示范街道创建。

此外,全市还要打造至少5个省级高标准示范街道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模式,以点带面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。

为了实现上述目标,接下来,我市将开展“补缺提升”行动,确保城区居住小区、公共机构、公共场所、经营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、箱房、桶站等设施设备的完备率达到100%。

而在垃圾分类收运方面,我市将严格实行“不分类不收运”以及“不分类不得进出小区”的投放责任人与收运单位双向监督机制,杜绝生活垃圾混装混运、餐厨垃圾“偷运偷倒”等行为。

编辑:青琪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